“中银慧谷”应急急救系列公益活动之环境相关急症模块成功举办

发布者:蒋凯发布时间:2025-04-09浏览次数:47

   202549日下午,“中银慧谷”应急急救系列公益活动第五场——环境相关急症模块在师大奉贤校区中银慧谷基地二楼活动室成功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东院区党支部书记刘黎,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杭瑛,仁济医院浦南分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徐云海,校医院院长薛英出席了本次活动。来自各学院30余名学生参与了现场学习。

破解“爪牙危机”科学处置“隐形风险

活动伊始,仁济医院浦南分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徐云海从揭秘狂犬病病毒入手,剖析了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伤口紧急处置的要点,同时对不同疫苗接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徐医生提醒,身边的小动物虽可爱,但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接触后需及时洗手消毒。若不慎被咬伤抓伤,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使用碘伏消毒后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徐医生强调,爱心需有距离,避免盲目接触喂食,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

智斗“热魔”解锁“热伤害”的救与防

上海的夏季高温炎热,极易引发脱水、热痉挛、热射病等健康问题。对此,刘黎医师以真的会“热死人”的临床案例介绍了热射病就在我们身边,深入剖析了热射病的成因、分类与症状,并详细介绍了中暑的急救措施与预防策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蒸发困难,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会导致体温升高,散热受阻。面对这类情况,刘黎医师分享了应急处理措施,如迅速转移至阴凉处、补充水分等,并将中暑的急救措施概括为四步: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补充水分、及时送医。在与同学们互动时,刘黎医师着重强调,高温天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及时补水补盐,避免长时间日晒,将预防意识贯穿始终,才是应对高温危害的关键。

突围“毒”门阵:筑牢安全“防火墙”

结合生活中可能存在毒性的物质,实验室有毒物的安全管理,杭瑛医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应急处理办法。在生活场景中,杭瑛医师介绍到厨房、卫生间、过期药品、杀虫剂等都会存在毒物风险,广受大众喜欢的“围炉煮茶”也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隐患。在实验室环境中,杭瑛医师特别提醒,要做好危化品的管理和废液无害化处理。现场急救时,相关人员应在采取了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前提下开展工作。若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危重症状,需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监测。日常需将有毒物品置于安全处,相关操作务必遵守规范,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锻造“急救特种兵”:共筑安全生态圈

本场活动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模式,系统讲解动物抓咬伤、高温中暑、中毒急症三大环境相关急症的科学处置方案。专家团队结合生活与校园场景特点,剖析户外运动防护等高频风险场景的应对策略。未来,中银慧谷将推动开发“校园环境风险地图”,针对运动场、食堂、实验室等场景定制急救预案,积极开展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从“被动救治”到“主动预防”,让专业急救知识成为校园生活的“安全底色”,为校园安全教育提供创新范本。


【学生感悟】

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应急急救活动,整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在三位老师专业又不失幽默的讲解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急救知识。被猫狗等动物抓咬伤可能感染狂犬病,我了解到要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尽快就医,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中暑的急救措施也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迅速降温、补充水分和保持通风的重要性。此外,中毒部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不同中毒情况的应对方式,比如催吐。这些知识不仅增强了我的安全意识,也让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更冷静、科学地应对。急救技能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未来我会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并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受益。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2022级环境科学与工程 彭旭

本次应急急救公益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仁济医院急诊科专家们的宣讲,我深刻地学习到关于如何处理动物抓咬伤、高温中暑、急性中毒的急救知识。如果被猫狗抓伤、咬伤之后应立即用清水(最好为肥皂水)冲洗15分钟,再尽快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和治疗。同时,对高温中暑急救知识的学习也让我对于军训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在突发中暑情况中不再手足无措。这次活动提高了我的应急急救意识和能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我将积极运用所学,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同学,守护健康与安全。

——商学院

2024级金融学类 陈雨燕

 

(供图、供稿: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