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下午,“中银慧谷”应急急救系列公益活动第三场——创伤急症模块在师大奉贤校区中银慧谷基地二楼活动室顺利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东院区党支部书记刘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政事业机构部副总经理蔡晶,中国银行徐汇支行行政事业机构部主任夏辉,校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朱政,校医院院长薛英,校保卫处副处长陆金权,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骨科的专业医护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师大各学院20余名学生报名参与。
烧伤烫伤:解码处置要诀,纠正急救误区
活动伊始,刘黎主任介绍了科室情况与参与活动的医护团队成员。随后,仁济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陆蕴颖围绕烫伤烧伤开启了科普小讲堂。陆医生分别介绍了常见烧伤烫伤的种类、皮肤烧伤(烫伤)程度的判断、轻微烫伤的处理方法、严重烫伤烧伤的急救方法。对于轻度的烧烫伤,陆医生通过案例讲解了“冲洗、浸泡、冷敷、脱衣服首饰” 的四步急救法。在讲解过程中,陆医生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特别提醒一些常见的误区。“千万不要在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等,这些会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还会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同时,对于烧烫伤后出现的水疱,也不能随意挑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商学院刘同学感慨道:“原来急救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关乎生命健康!”
扭伤骨折:规范应对流程,守护“生命关节”
面对校园运动场上多有发生的扭伤事故,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王涵韬博士在号召大家多运动的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介绍了急性损伤应急处置黄金三原则:安全评估、紧急处理、专业送医。对于运动系统急性损伤,王博士介绍了简单易记的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而对于扭伤的判断与处理,王博士通过情景模拟,邀请在场同学进行踝关节包扎实训,采用“8字缠绕法”进行绷带缠绕与固定,以最大程度保护患处。同时,王博士围绕慢性损伤处理与自我保健,与大家分享生活中的保健预防哲学,从搬东西到站立行走,从驾驶汽车到坐姿睡姿,处处都有健康养生之道。同学们纷纷感叹方法的实用便捷和科学精妙。
止血包扎:提升急救技能,锻造应急响应力
在急救止血包扎科普环节,仁济医院急诊科留观室护士长滕璐护师从生存技能、识别出血、止血包扎、包扎实战四个方面讲解了止血包扎急救技能的“解锁指南”。根据出血量的不同,所适配的止血方式也不相同。当面对较小伤口出血时,应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当出血情况较为严重时,应采用止血带止血法。讲解完成后,滕璐护师通过闯关游戏的方式强化同学们对止血包扎方法的记忆和掌握。随后,同学们分组进行实操练习螺旋法、螺旋反折法、“8”字法等不同绷带包扎技术,医护人员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耐心逐一纠正操作细节,强调“压力点精准、松紧适度”的规范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止血与固定任务,有效强化了应急反应能力。








医校携手:深化协同推进,共筑安全网络
本次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止血包扎实操演练等多元形式,不仅使同学们提升了应对创伤急症的能力,更是增强了一份守护生命的责任感。未来,“中银慧谷”将继续联合三甲医院专家开发更多主题公益活动,从“基础救护”到“专业救援”阶梯式提升学生能力,让急救公益从‘单次活动’升级为‘终身技能’,助力打造“预防—演练—处置”全链条校园应急急救全流程闭环机制,为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学生感悟】
在这场创伤急症知识科普活动中,仁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为我们分享了烧烫伤后的紧急处置、运动中急性损伤的应对策略和出血的处理方法,每一个讲解都细致入微。我了解到,烫伤后要立即除去衣物并进行长时间的冲洗;运动扭伤时不能热敷和按摩。活动还精心设置了体验环节,让我有机会亲自上手,实践多种止血包扎方法。这次经历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储备,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责任的种子。我深知这些急救知识看似简单,实则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技能。掌握了这些方法技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挽救生命。
——学前教育学院2023学前教育 周景然
刚开始练习三角巾包扎时,我总是无法固定好位置,要么太松导致包扎失效,要么太紧影响血液循环。在仁济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如何根据不同部位(如头部、手臂、关节)调整包扎方式,确保既能固定伤口,又不会造成二次伤害。而绷带包扎的练习更是让我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螺旋包扎、8字包扎等不同手法适用于不同伤情,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包扎效果。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急救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责任。未来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我希望自己能冷静应对,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20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邹思欣
(供图、供稿: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